k8凯发医疗健康医疗健康行业怎么做智慧医院如何打造?融合行业、协同推进其实未来已
发布时间:2024-03-27 17:23:49

  k8凯发《创新者的处方: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医疗》和《深度医疗:智能时代的医疗》,这是上海创奇健康发展研究院创始人蔡江南在健康界峰会现场推荐的两本书。

  5月21日,由健康界、海南博鳌医学创新研究院举办的“2021健康界峰会”在北京召开。峰会首日为中国数字健康大会,大会设置1个主论坛和4个分论坛,众多业界嘉宾共话数字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发展。主论坛主持人为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刘帆。

  在大会主论坛上,蔡江南提及,医疗技术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根据经验的直觉医疗、根据证据的循证医疗、以及根据规则的精准医疗。蔡江南认为,医疗技术的这一发展历程,可以称之为“搅局式的创新”,在直接医疗阶段,看病要依靠大专家,在精准医疗时代则不再如此,因为全科医生是“健康守门人”,甚至患者自己可以来进行健康的自我管理。

  如果实现这一性价比很高的“搅局式创新”,就使分级诊疗成为可能,而不是患者拥挤在三甲医院里,用非常昂贵的方式来做基层医疗应该解决的问题。数字医疗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患者,实现优质医疗,让医疗回归到本质。

  正如健康界研究院执行院长刘晖在现场的全球数字健康趋势展望中做出研判,在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背景下,全球卫生健康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正驱动传统医疗健康行业加速迈向数字健康新阶段,数字健康将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疫情”时代未来健康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

  精准医疗和数字化等技术进步,将如何推动向人本位医疗的转型?目前有哪些障碍?需要进行哪些改变?蔡江南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而在场的数字医疗企业家、运营商、医院人士、研究者等,试图给出回答。

  未来的医疗服务是什么样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互联网及人工智能办公室主任林辉给出了四溢的展望——以20年为节点,“未来你会发现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医疗元素分散在每一个角度无处不在,是不是?我们只要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把医疗相关的元素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连接的基础上叠加,我们高效的组织运营和管理体制机制,就能够让系统运营起来。”

  事实上,未来已来。目前,邵逸夫医院的邵医(纳里)健康云平台,已经形成“互联网+医院联盟+医生+健康产业”的模式;内容是以“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 技术为手段,以自由联盟的方式整合区域内各类医疗机构的资源和健康资源,建设区域协同的移动智慧医疗平台;目标:推进分级诊疗和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区域内各类医疗机构协同发展,为大众提供更优质、便捷、安全、高效医疗健康服务。

  数字技术驱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将“融合行业,协同推进”,共同打造出林辉所述的未来医疗服务。

  这与东华医为董事长韩士斌不谋而合。“深耕医疗IT行业二十多年,东华医为总结,智慧医院就是所有业务有一套智慧IT系统支撑,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能够闭环智能和可控协同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医院面向患者、面向医疗、面向管理,能够提供和输出服务。”韩士斌如是说。

  数据从源头治理的解决方案,是智慧医院构建的关键。以我国一家著名三甲医院实际的数据场景讲起,东华医为在对其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了很多问题。数据不完整,为诊疗带来诸多风险。

  “根据我们公司多年总结,数据治理不是技术因素,而是组织因素,不存在数据治理问题,只存在业务的缺失,所以业务的不联通、不贯通、不一致、不闭环,导致了数据的质量不高。”韩士斌认为智慧医院构建,必须提出源头治理解决方案。在进行医疗源头数据治理时,不仅仅要考虑到临床体系,同时也要考虑管理体系、科研体系以及服务体系。

  为此,东华医为引入数字孪生的概念:用数字孪生的概念,对医院的全场景、全流程、全业务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全局IT表达,从而能够在数字孪生的信息系统中实现对线对应的数字标识。并以数字化模型的方式,将资源数据与业务数据结合在一起,沉淀到医院“智慧大脑”中,形成场景化的操作系统设计。

  通过“数字孪生”将医院全场景业务的操作同步表达在孪生的信息医院中,对医院内全场景、各节点所包含的资源元素及业务形态进行1:1的同步数字表达,并且能够利用“智慧大脑”(AI中台+数据中台)洞察各业务节点问题,并反向推进现实医院进行数据整改,同时驱动医院各个业务闭环可控、协同智能地开展工作,从而使医院具有“孪生与智慧”的特性,具备“智慧服务”“智慧医疗”和“智慧管理”的能力和特点。

  进行医疗源头数据治理,不仅要考虑到临床体系,同时也要考虑管理体系、科研体系以及服务体系,也就是在数据发生的源头,配合业务和管理,配合着流程一并来做数据质量的提升。“这一工作确实复杂,而且比较难。”韩士斌通俗地打比方,“这是刮墙抹地的活,需要院长还有更高级别的人士努力去推动。”

  但事实上,这也是智慧医院构建在当下最为迫切的需要。医院系统所设定的操作流程不再是程序员的设计思路,而是根据操作人员使用意愿。对此,韩士斌感慨:“有多少AI,背后就有多少人工。”无论是生产要素的全局治理, 还是人财物组织架构,最终要体现为数据治理的模型,无不考验着医院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执行能力。

  作为云的提供方,中国联通也会面对许多医院提出的项目集成需求。中国联通医疗健康BU总监王路扬承认,作为运营商k8凯发,以承担基础设施为主,但也坚持联通有自己的特色。他迫切表达了想和医院合作的意愿,“一是我们需要找场景,二是我们需要找合作伙伴。”

  在王路扬看来,医疗云将成为下一个医疗信息化发展争夺的高地。“医疗云给医院带动的不仅仅是基础能力的转型,更能带动远程医疗、互联网应用、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上云意味着什么?王路扬表示,“这意味着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不仅仅是物理设施的搬迁,医院整个的系统要围绕着上云做很多变化。”而所谓集成的能力,不是说把需要的应用一装了事,而是要对业务结构进行梳理,对平台重新架构。

  “作为传统运营商,在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今天,在数字医疗高度发展的当下,运营商在其中从辅助角色,逐渐在成为一个挺重要的角色。”

  王路扬也提到运营商的传统优势,就是大数据应用领域上,无论是数据的体量和数据的安全,运营商都相当有优势。例如,对核酸检测数据的精准追踪,在疫情防控上起到很大的作用,节省了基层的大量工作。“当然医院的数据远比政府治理的数据要复杂得多。”王路扬坦言,需要更多与医院的合作,也需要更多合作伙伴去协同发展。

  面对数字健康新时代,传统运营商呈现着积极的开放态度,而医疗健康领域的老牌厂商和创业新锐也表现出了拥抱之姿。

  围绕着数据,其实还有很多空间可为。“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在数字医疗领域,我们要做什么?能做什么?”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数字医疗业务部总经理陈黎峰表示,事实上,西门子目前在中国的绝大部分的客户,数据业务还是比较初级的。

  医疗数字化转型,如何建立一个智慧医院?西门子数字化医疗部门对上述问题,给出了4个部分的梳理。“第一部分,医院医疗机构应该把数据作为战略资产去做管理。”

  第二则是对数据进行分析,用数据来驱动决策。第三是连接医生和患者,医生能够更好地把信息给患者以明晰解释,患者有更多渠道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参与到健康管理中来。第四,这是一个自学习的医疗系统,实现医疗系统的迭代。

  以放疗设备起家的西门子医疗,有很多应用涉及到影像。在积累了大量影像数据之后,如何用数据去驱动临床决策,在陈黎峰看来,这样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将可以给医生提供真正的帮助。

  在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k8凯发,研究型医院建设成为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医疗信息化是研究型医院建设的有力支撑。在郭娜看来,对研究型医院,沉睡的影像数据的价值有待唤醒,而影像是难得拿数据就能做出模型的方式,而且影像数据能专科发表,在医院中80%科室都要应用到影像。

  以影像人工智能科研平台为例,传统PACS系统无法满足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互联网医疗的影像需求。而新一代影像数据系统,能够将全院大影像数据形成汇聚、标准化采集、清洗、治理、标注、人工智能计算以及模型临床应用的完整闭环。

  目前,影像(CT、MRI、超声、病理、内镜,DSA、核医学、眼底等)的数据价值还远没有被挖掘,全周期数据平台将给每个医生开放影像科研到产品转化的机会,大幅提升科研产出。

  “如何安全有效地利用这些沉睡的宝藏,是摆在每一位医疗信息化从业者面前的难题,也是医院和信息科的挑战。”郭娜表示。

  面对全球数字健康时代的到来,与会嘉宾分享着一个个“搅局式创新”。无论是构想,还是践行,都是向蔡江南教授提及的回归医疗本质的一次次试图接近。

  会议中间,陈黎峰在会场播放了一个小视频,西安一家医院的医生正在哼着轻松的小调操控着30公里外分院的扫描仪。陈黎峰介绍,这意味着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同质化,“在该医疗场景下,同质化是个好词,意味着在县医院里就可以得到三甲的诊疗。”

  这样的场景,已有一些林辉对未来畅想的雏形——医疗健康的未来将是:对大众而言,医疗健康服务无处不在、触手可及;对医疗,服务的提供随时随地、行云流水;就医疗服务系统而言,系统间无缝协作、一体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