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8凯发,影像70年 一组图片看呼图壁医疗70年!
发布时间:2024-07-18 13:24:00

  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拥有核磁共振、生化免疫流水线、PCR等高精尖医疗设备;从“赤脚医生”到通过“互联网+”与国内外专家无缝连接;从过去简陋的诊疗室,到如今宽敞明亮的诊疗大楼……新中国成立70年来,呼图壁县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呼图壁没有公立医疗单位,只有几家中医药铺,几个中医和种牛痘先生。他们有的在药铺坐堂行医,有的走村串户行医。

  新中国建立后,呼图壁县医疗卫生处于缺医少药、技术落后的状况。1950年,县内成立了第一个医药合作社,1952年改名为县人民卫生院,有医务人员12人,医疗设备少而简陋。1954年,城镇第一联合诊所和芳草湖中西医联合诊所相继成立。到1961年, 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40人,开始应用一些中小型医疗器械。

  1985年,全县共有医务人员296人,已拥有X光机、轻便手术床、离心机、无影灯等先进的医疗器械。

  2002年10月19日,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k8凯发。呼图壁县农村医疗快速发展,医保体系革进一步完善。

  呼图壁县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多次出台重磅政策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2012年6月,呼图壁县医院在全疆率先推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2014年,呼图壁县中医院建成投用,满足百姓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2015年10月1日起,呼图壁县全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破除“以药养医”局面。

  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医疗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方法得到推广和应用,医疗服务供给逐步扩大,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提升。

  目前,呼图壁县已有112家医疗机构,县属医疗卫生机构专业技术人员456人,乡村医生53人,实有床位559张。建立“双向转诊”、分级诊疗模式,切实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基本达到小病不出村、凯发k8官网下载客户端大病不出乡、疑难杂症不出县的局面,为各族群众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健康福祉。